在鋼結構施工中當要求擴展現有的歷史建筑時,建筑師經常選擇玻璃,透明和反射的干預措施。在處理舊鋼結構時,有些人選擇保持中立和微妙,而另一些人則選擇大膽而開放的設計來體現其現代特色。由于每個項目都有其自己的動機和概念上的推理,因此結果是不同的。如果在上面添加低碳足跡鋼,平均而言,鋼鐵生產每噸粗鋼排放約1.7噸CO2e,與使用其他結構材料建造的建筑物相比,碳的整體減少量。
建筑師于2010年對渥太華1912年美術建筑的結構進行了整修,該建筑是加拿大很古老的國家博物館的所在地。由于入口處增加了玻璃實體,該建筑獲得了現代感,取代了由于鋼結構問題在1915年拆除的初期的塔樓。所謂的“燈籠”允許自然光的流動,改善循環和空間的構造。這種標志性的干預將建筑物推向了當今時代,同時鞏固了其歷史價值。
該項目由鋼結構設計師設計,是奧地利維也納一家律師事務所的擴展。剛性拱門于1988年完工,采用了新的鋼結構加工,在現有建筑物的基礎上增加了2層,主要用于容納大型會議室。模仿分離現象,原始屋頂似乎與建筑物分離。新骨架通過特定的開口引導空間的視野和照明。
項目初建于1920年代,當時是制漿造紙廠,位于愛沙尼亞塔林,是一處辦公和住宅樓,經過整修以適應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實際上,初始的鍋爐房是主要的空間,由著名的愛沙尼亞建筑師埃里?!ぱ鷗鞅卻叢?,并由現代的6層樓加冠,其中包括住宅單元。這個有爭議的項目被包裹在一個玻璃信封中,位于塔林的前門,使其成為城市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家總部位于巴黎的公司于2012年進行了改造,這座廢棄的廢墟變成了諾曼底盧浮宮中心的一所音樂學校和表演場地。實際上,始建于17世紀的原始建筑首先是修道院。為了適應現代和實用的程序,增加了一個新的擴展以容納主樂隊大廳。這個簡單的矩形盒子反映了白天的周圍環境,尤其是下面流淌的河流和歷史遺跡,而到了晚上,它散發出輻射,變成了燈塔。
這個辦公大樓由里卡多·波菲在布拉格完成,以前是一個工業倉庫,大約在1890年生產薄鋼板鍋爐。這座曾經廢棄的建筑經過翻新,以保留其歷史價值,并增加了新的玻璃屋頂,以使該項目現代化,并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形成微妙的對比。新添加的內容尊重原始類型,并創建了高效的工作空間。